虎牢围攻北司州刺史毛德祖,一连打了二百日,还是打不下来。城里只有一口井,深四十丈,而山势峻峭,无法防御,于是暗中挖了一条地道夺取了这口井。我因公事到那里,所以就乘便去寻访旧迹,看到挖洞的地方还在。河水又东流与把水汇合。把水发源于南方的浮戏山― 世人称为方山,北流与东关水汇合。东关水发源于篙诸之山,泉水在层沓的丘冈上流出,一个源头裂成两条,分道流泻,世人称为石泉水。东流的一条叫索水,西流的一条就是东关之水。东关水往西北流,杨兰水注入。杨兰水发源于非山,往西北流,注入东关水。东关水又往西北流,清水注入。清水从东浦往西流,与东关水汇合,乱流注入祀水。把水又往北流,在右边与石城水汇合。石城水发源于石城山,山中涧水纵横,峰岭重重,斜叠有如城墙。山顶的泉水成为瀑布流泻下来,下面有地下泉涌出,往东流注,水边有数十片多石的畦圃,长着各种野菜;岩边有几个石洞,还留着有人隐居过的痕迹,但不知是谁营建的。石城水又往东北流,注入把水。祀水又北流,汇合了郧水。郧水发源于西方的娄山,到了冬天水很温暖,所以世人称为温泉。水往东北流过田郧谷,称为田郧溪水,东流注入把水。把水又往北流经虎牢城东边。汉军在这条水上打垮了司马欣和曹咎。把水又北流,注入河水。《 征艰赋》 说:在沮口踏着绿草漫步,凭吊周襄王郊外的别馆。我按从前学者的说法,周襄王居住过的把在颖川襄城县,沱是城名,不是水名。推想造成错误的原因,大概都是以把、郑为名的缘故。又据郭缘生《 述征记》 、刘澄之《 永初记》 ,都说汉高祖是在水北即帝位的,当时的旧坛到底在哪里,现在已不知道了。卢湛、崔云也这么说。我按汉高帝是在定陶把水受天之命登位的,不是在这里,当然在这里连旧坛的影子也找不到了。河水又往东流过板城北边,有个渡口叫板城诸口。河水又往东流经五龙坞北边,坞在长河旁,有五龙祠。应韵说:昆仑山庙在河南荣阳县。我怀疑就是此祠,但不清楚。
又往东流过荣阳县北,菠蔼渠在这里分出。
大禹堵塞了荣泽,开渠与淮水、泅水相通― 这就是《 水经》 所谓的菠蔼渠。汉平帝时,河水、汁水决堤,来不及修治,汁渠向东侵蚀,日积月累,愈来愈宽阔了,原来的聚落房舍都被淹没了。汉明帝永平十二年(69 ) ,建议治理饭渠,明帝于是引见乐浪王景,询问如何利用地形之便来治水。王景陈述了利弊,对答敏捷.明帝觉得他的意见很好,就赏赐他《 山海经》 、《 河渠书》 、《 禹贡图》 以及钱币布帛等物。以后调动了数十万兵卒来筑堤,下诏要王景和将作渴者王吴一起来治渠。所筑的堤防堰坝,从荣阳向东延至千乘海口,长达一千余里。王景测度地势,凿山开涧,防护险要的地方,把淤积堵塞处加以疏导,每十里设一座水门,可以互相调节水流,再也没有渗漏的弊病了。次年渠道修成,明帝亲自来巡察,下诏命令沿河诸郡国,依照西京老制度设置河堤官吏。王景自此以后就出了名,王吴和参加这一工作的人员薪傣也都提升一级。顺帝阳嘉年间(132 - 135 )又从沐口以东沿河叠石筑、成堤堰,与渠相通,都叫金堤。灵帝建宁年间(168 一172 ) ,又增建石门,拦截渠口。水大时就开闸放水,水枯时关闸断流。河水又往东北流经卷县启亭北边。《 春秋左传》 说:文公七年(前620 ) , 晋国赵盾与诸侯在息会盟。《 竹书纪年》 :晋出公十二年(前463 ) ,河水到息断流,就是这地方。河水又往东流经八激堤北边。汉安帝永初七年(113 ) ,命令渴者太山于岑在石门以东八处堆积岩石,堆得像小山那么高,以阻挡波浪的冲击,称为八激堤。河水又往东流经卷县北边。晋、楚战争时,晋军争渡,竞相攀着船舷企图登船,船中被砍下的手指可以用手来捧。楚庄王祭祀河神,祝告得胜后回去,就是在这地方。河水又往东北流经赤岸固北边,一直往东北流去。
又往东北流过武德县东边,沁水从西北流来注人。
献帝延康元年(220 ) ,把武德县封给曹敏― 即魏明帝,立为侯国。河水自武德县往东流到酸枣县西边,淮水在这里向东分支流出。汉代兴起后三十九年,到了孝文帝时,河水在酸枣县决口,往东冲垮了金堤,朝廷调动了大部队把溃决处堵住。所以班固说:文帝堵塞枣野,武帝作《 靓子歌》 。说的就是堵塞决口的事。今天此水已枯涸无水了。河水又往东北流,通称延津。石勒袭击刘暇,行军路线就经过这里。当时河水结冰,即将封冻,军队到时忽然融化,津渡畅通,石勒以为是神灵相助,所以称为灵昌津。从前澹台子羽带了价值千金的玉璧渡河,水神掀起巨浪,两条蛟龙从两边夹住他的船。子羽说:你可以好好地向我请求,却不能用暴力胁迫我屈服!于是他挥剑斩了蛟龙,蛟龙死了,波浪也平静了。于是子羽把璧投入河中,但一投下立即又跳了出来,如此接连三次。他就砸破了璧然后离去,表示并不吝惜。赵建武年间( 335 ? 348 ) ,在渡口建造浮桥,采石在河心筑墩,但石块不论大小,一投下去立即就随水漂走了,枉费了上百万人工,一整年还是筑不起来。石虎亲自来视察工程,沉璧于河中致祭,但第二天璧却被冲到沙洲上,水波把它激荡上岸,他就杀了匠人回去。河水又流经东燕县老城北边,这里有个渡口叫棘津,又称石济津,就是旧时的南津。《 春秋》 嘻公二十八年(632 ) :晋国要攻打曹国,而曹国却在卫国以东,因而向卫借路。但卫人不答应,只得返回再从南河过渡,就是这地方。晋国打陆浑,也是从这里渡河的。宋元嘉年间(424 一453 ) ,派辅国将军萧斌率领宁朔将军王玄漠向北方进军,宣威将军垣护之以水军防守石济,就是这里。河水又东流,淇水注入;又往东流经遮害亭南边。《 汉书• 沟恤志》 说:亭在淇水口东边十八里,有金堤,高一丈。从淇口以东,地势渐低,堤也渐高,到遮害亭时,堤高已有四五丈了。又有宿青口,是旧河道流入北方之处。河水又东流,右边经过滑台城北。城有三重,中央的小城叫滑台城,相传滑台人修筑此城,因此叫滑台城。此城也就是旧时郑国的凛延邑,下流有延津。《 春秋传》 说:孔惶被蒯馈所逐,在平阳以车载了伯娅,往延津而去。凛延南面的老城就是卫国的平阳亭,现在人们称渡口为延寿津。宋元嘉年间,右将军到彦之留下建威将军朱修之驻守此城,魏军南征,朱修之守节不降,他母亲十分忧愁。一天忽然心惊,竟流出乳汁来,她顿足捶胸嚎陶大哭,对一家人说:我老了,到这年纪本来不会再有奶了,现在忽然如此,我儿一定战死了!朱修之得不到援军,果然就在那天城陷阵亡了。此城即旧时东郡的治所。《 续汉书》 说:延熹九年(166 ) ,济阴、东郡、济北、平原一带河水变清了。襄楷呈上奏疏说:《 春秋》 没有河水变清的记载,但今天却有了这样的事。《 易乾凿度》 说:上天将有吉兆下降,河水就先变清。京房《 易传》 说:河水变清,天下太平。现在上天昭示反常的预兆,地上出现妖异,民间疫病流行,这三件事同时发生,河水才变清的。《 春秋》 中麟原不该出现而出现,孔子把这当作灾异记载下来。河是诸侯的象征,清是光明的征兆,难道这是预示诸侯有袭击京师的阴谋吗?次年桓帝死了,征召解读侯来做汉室的后嗣,这就是灵帝。建宁四年二月,河水又清了。
又往东北流过黎阳县南边,黎是侯国。《 诗• 式微》 :黎侯寓于卫,可以说明。晋灼说:黎山在县南,河水流经县东。山上有碑,碑文说:黎阳县是按山名,并按地在水北而命名的。就是王莽的黎蒸。现在黎山东北的老城,就是黎阳县老城。山在城西,城依山为基,东边隔着河水。所以刘祯《 黎阳山赋》 说:南边屏蔽着黄河,左边掩护着坚城,青坛上举行祭祀,高碑颂扬神灵。从前慕容玄明从邺率领部属南迁于滑台,但没有船只渡河,于是打算据守黎阳。到了傍晚,流动的冰块封冻起来了,他们就连夜从冰上过河;次日,冰又化了。因而燕人就把这地方称为天桥津。东岸有一座老城,旁边有长河的天险。城周长二十里,戴延之把它称为途明垒。途明是石勒十八骑之一,城就是以此命名的。郭缘生说:这座城是袁绍时所筑。这些说法都不正确。我按《 竹书纪年》 ,梁惠成王十一年(前359 ) , 郑厘侯派了许息前来献地,包括平邱、户墉、首垣等城,直到郑驰道,我国则取了积道与郑鹿,就是此城。现在城内有一座古台,还叫鹿鸣台,城又称鹿鸣城。王玄漠从滑台退往鹿鸣城,指的就是此城。渡头也照此命名,叫鹿鸣津,又称白马济。渡头东南有白马城,卫文公东迁,渡河在这里定都,所以渡头以白马取名。袁绍派颜良到白马去攻打东郡太守刘延,关羽为曹公杀了颜良来报效他,就是这地方。白马有韦乡、韦城,所以渡头也有韦津之名。《 史记》 说的攻下修武,渡过韦津,就是这里。从前河水在白马县南升涨溢出,与淮水、济水、黄沟相通,所以苏代游说燕王道:在白马决个水口,魏的黄城、济阳就完蛋了。《 竹书纪年》 :梁惠成王十二年(前358 ) ,楚军决河,引水淹长垣城外。金堤筑成后,旧渠的水流就断了,但还是称为白马读。旧渠道往东流经鹿鸣城南,又往东北流经白马县凉城北边。《 曹旧传》 说:东郡白马县的神马亭,建筑坚固,层叠耸峙,南北二百步,东西五十步,看来就像一座山丘一样。人们耕耘垦地,从外面逐渐侵削进来,年长月久,就慢慢弄平了。正南有台阶可以上登,宽度容得下两辆车子。西南城边有神马寺,树木种得整整齐齐。这里西距白马津约二十来里,东南距白马县老城约五十里。想来也许这就是《 开山图》 所说的白马山了。山下常有白马成群行走,马群悲鸣时河水就会决口,奔跑时山就会崩塌。《 注》 说:山在郑北,原属郑地。这也不大清楚。刘澄之说:这里有白马塞,孟达走到上面时不觉哨然长叹。他对山川地理可谓太浅陋无知了。亭上从前设了凉城县,县治就在这里。白马读又往东南流经淮阳县,散流入淮水,并分流在各处与诸水汇合,水流往来可以相通。河水从渡头东北流经凉城县,北岸有般祠。《 孟氏记》 说:祠在河中,用石块堆成地基,河水高涨时,地基常与水面相平。戴氏《 西征记》 说:现在可以看到祠在东岸,在河边用石块砌成墙壁,屋宇极小,仅能容身罢了。看来似乎并无神灵之处,不像孟氏所记那样,恐怕是说得太过分了。河水又往东北流,从伍子青庙南流过。庙在北岸顿丘郡边界上,旁边是长河,庙前有碑,是魏青龙三年(235 )所立。河水又往东北流,就是长寿津。《 述征记》 说:凉城到长寿津六十里,河水旧道就从这里流出。《 汉书• 沟恤志》 说:大河对中原危害特别严重,所以从积石开始疏导河水,经过龙门,疏通了两条渠道来引导大河的水流。这两条渠道一条是漂川,就是今天通水的那一条;另一条是北读,王莽时无水,所以民间把它叫王莽河。旧河道往东北通过戚城西。《 春秋》 :哀公二年(前493 ) ,晋国赵鞍带领军队,在戚迎接卫太子蒯馈,夜里迷了路。阳虎说:沿着右边的河向南,一定会到达。戚,就是今天顿丘卫国县西边的戚亭,当时是卫国的河上邑。汉高帝十二年(前195 ) ,把这地方封给将军李必,立为侯国。旧河道又通过繁阳县老城东边。《 史记》 :赵国将军廉颇,攻打魏国,夺取繁阳,就是此城。又往北通过阴安县老城西边。汉武帝元朔五年(前124 ) ,把阴安封给卫不疑,立为侯国。旧河道又往东北通过乐昌县老城东边。按《 地理志》 ,乐昌是东郡的属县。汉宣帝把乐昌封给王稚君,立为
参考资料:
1、佚名.是何年网.http://www.4hn.org/files/article/html/0/253/index.html?1748140972.840